6年,对一个正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弥足珍贵。然而,迪思杰(北京)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迪思杰公司)却将6年时间花在了一场拉锯式的知识产权维权诉讼上。一个夏日炎炎的午后,记者来到迪思杰公司会议室,总裁韩宏坤将案件经历娓娓道来。
时光回到6年前。一天,韩宏坤发现天津某公司销售的新软件与迪思杰公司的软件功能相同,源代码也相同,后经进一步取证得知,迪思杰公司原高级研发人员曾利用工作关系掌握了该公司一套软件的源代码和相关技术信息,并利用迪思杰公司的技术设备编写了与原软件功能相同的新软件,之后该员工辞职带着新软件投奔了天津一家企业。而这家企业将该新软件对外销售,给迪思杰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2000万元。
“证据确凿,我要打官司!”韩宏坤把维权想法告诉了业内朋友,大家纷纷劝说:“在计算机软件行业,员工跳槽侵犯商业秘密不是常事嘛。维权胜算很小,吃个哑巴亏吧。”他不顾朋友反对,做出一个重要决定——知识产权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根基,作为企业家,必须要有知识产权意识,并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员工,这样企业才有未来,所以,这官司打定了!
当韩宏坤拿着厚厚一沓侵权证据,信心满满地去公安局立案,工作人员却告诉他,“抓小偷我们没问题,但这个技术我们真的不懂”。之后的维权之路更是一波三折:从公安局立案到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再到因证据不足撤回继续侦查,再次移送审查,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时间一天天过去,案子始终没有进展。
“这期间我一度想放弃,因为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了预期。”韩宏坤告诉记者,2007年底,一头雾水的他向北京12330发出了专业咨询请求,北京市知识产权局高度重视此案,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职能,加强对该案件的研究和会商,并责成北京12330为迪思杰公司全程提供专业咨询和维权援助,案件终于出现了实质性的进展。
2012年6月,该案一审判决迪思杰公司胜诉,被告人不满判决结果上诉。2012年12月5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终审维持原判,迪思杰公司长达6年多的维权最终成功。“北京12330从智力援助的角度,对案件的推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给我的维权之路带来了信心。”韩宏坤说。
“创业生涯中最美好的6年花在了一件官司上,你觉得值吗?”记者问韩宏坤,只见他嘴角露出一丝难得的微笑。“判决结果对类似案件具有示范效应,有利于增强软件企业原始创新的信心和动力,还强化了企业员工的自律。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韩宏坤说。
采访感言
软件源代码对于侵权方与被侵权方而言都是核心秘密,因此软件类商业秘密侵权刑事案件的判定存在许多难点,且各地判定标准亦不尽统一。迎难而上的韩宏坤,坚持将维权进行到底,这不只是韩宏坤一个人的胜利,更为软件从业人员的职业自律,乃至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正能量”。(中国知识产权报)